查看原文
其他

看不懂梗的我,社交“还有机会吗”?

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0-10-03



“一起爬山吗?”

这个起源于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中的梗,成为了前阵子大家最爱说的一句话。面对好友抛来这个问题,如果你回答“好啊,什么时候?”那么,你一定是话题的终结者。其实他并非要约你去爬山,而是有了另外一层含义。

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带岳父岳母去爬山,却将岳父岳母从景区山上推了下去伪装成意外坠崖,一下子就把观众震到了。

Get 到这个梗的人玩得不亦乐乎,没有看剧的人们却略显尴尬——现在的梗真是博大精深,不刷个剧,都跟不上时代都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了。那些常常看不懂梗的朋友们,不禁自问:“我还有机会吗?”


什么是梗?


梗,简单来说就是有些词语、语句偏离原有语境,造成新的解读和传播,成为某些群体的通用语言和表达,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。

1976年,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·道金斯首次在著作《自私的基因》提出“meme”一词。
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虞鑫介绍道:Meme来源于基因gene,翻译为米姆或者模因,表达的意思和基因所表意的传承、流行、扩散、复制等相关,指的是某种文化符号或文化片段在群体和大众中的衍生扩散。


具体来说,语言在解构和再创作后,用以表达别样的内涵,成为了全新的米姆(meme)。用通俗的话来说,“meme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“梗”,造梗、玩梗都是“meme”复制变异的外在形式。


例如,梗——“逗鹅冤”只是“窦娥冤”的谐音,特指2020年7月1日被骗1642万元后还遭全网嘲笑的腾讯。现在已经衍生出:“逗鹅冤视频”“逗鹅冤法律”“逗鹅冤表情包”……


图源自网络

其实没有人真的懂“梗”


梗的最主要作用是把一个完整的、复杂的、具体的故事,用词语或短句片段化、简单化、抽象化了。


比如“一起爬山吗?”“我还有机会吗?”等等,一般的使用场景往往是用这样一句话或者含有这句话内容的表情包,来戏谑地表达某种情感,但是这种情感事实上是非常模糊的,它可以是生气,也可以是无奈,也可以是开玩笑,这其实又和当代网络文化和网络交流中的网络语言嬗变是相关的。


虞鑫认为,正因为“梗”是高度抽象化的一种文化符号,所以对于个人而言,使用“梗”的风险和成本都是很小的。风险小,是说它可以被多种解读,如果惹了对方不爽,完全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再次解读;成本小,是说它不需要特别精确和一定水平的中文表达能力,很多时候准确的用词,也是需要耗费掉脑细胞的。梗的坏处,或许就是使得准确的交流变得愈发稀有,但是模糊的交流或许也是一种常态。


前段时间《一剪梅》在国外大火,外国人都在“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”,但据歪果仁研习社做的一项调查发现,这些外国人大多不懂歌词的意思,但却唱的很起劲,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更像是一个没有任何含义的文字符号。


梗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梗本身,还可以不断繁殖:

最初,《一剪梅》在国外被运用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浮现起《夏洛特烦恼》中袁华雪中一跪的画面。二者表达苦情的方式在情感倾向上是一致的。


接着:“月底了,没流量了,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.”

后来:“暴风哭泣!我的男神有女朋友了,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.”(人间不值得)
再后来:当别人向你抱怨某件事情的时候,如果你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就可以回应他“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”。相当于“出现这种事很正常,习惯就好了”的意思。

最后:“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”这句话就像是一个表情包的存在,本身没有什么意思,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别人时,随时都可以用。

梗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?

“梗”如今已经成为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乐此不疲的“玩物”之一,因为在这个脱离现实要素的新兴网络社会当中,人们太需要一个鲜明的符号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。

“人民日报评论”也曾谈到:“因为‘梗‘常常是线上人格记录世界的‘文本框‘、虚拟社群强化身份认同的‘快捷键’。《00后密码语大全》《互联网“黑话”你能听懂多少》这样的文章都在提醒我们,看似向所有人开放的互联网,正在用分众文化让我们重回小部落时代。一旦熟练使用某些特定语境中的‘梗‘,你便有机会被视作‘自己人’。”

当然“梗”并不一定导致或意味着“你懂我”“我们是一类人”,或者说不一定意味着同情或认同。

虞鑫老师认为梗仅仅是当代网络交流中的一种表达形式。梗只是一个能够被反复欣赏的文化模因——反复很重要,这些梗在被反复使用的过程中,受众不会感到枯燥,反而会感到洗脑,或者说还想看看其他人用这个梗会有些什么不同的效果。

梗对于塑造常规讲故事的人的形象,是有益处的。当然,这个讲故事的人设应该是长期从事策划的,这个人设是适合用这些梗的,同时他还能在其他视频里讲好故事。所以,梗的使用,或许是类似于一种粉丝行为和文化的场景中。

《一剪梅》由于蛋哥本人极具个性化的外貌和质朴的歌声表达,很快被搬运到了YouTube上,同时其人也被称为egg man。一度形成了“万物皆可雪花飘飘 ”的网络奇观。
 
最后,还要注意,“梗”在青年朋友之间传播,慢慢成为一种亚文化,成为年轻人沟通的语言特色。但在造“梗”的同时,也要警惕有些“梗”是不合时宜的,已经沦落为负文化。

一些“玩梗”一味追求娱乐性、游戏性、或是为达到某种营销效果,毫无底线、缺失社会认知,不尊重历史。这样的造梗只能是一场闹剧,遭到人们的唾弃,止于“娱乐至死”。

时尚芭莎将“健康码”称为“良民证”,随后道歉,但网友并不买账。

毕竟,“幽默感即分寸感。”不管看不看得懂梗,会不会玩梗,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、社交中的调味剂,只有把握好生活中的是非曲直,才能真正体会到梗中的酸甜苦辣。

所以,看不懂梗,社交“还有机会吗”?
——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。


参考文章:

人民日报评论:《一剪梅》海外爆红,37岁的老歌为何如此“上头”?(杨翘楚)

南方传媒书院:“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”,一剪梅花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(刘丹彤)

中国青年研究:恶搞与青年亚文化(胡疆锋)


虞鑫
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
编 辑 | 刘  青  校 审 | 张  妍   校 对 | 白琼瑜  
推荐阅读
(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)


说个梗:一键三连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